婆媳矛盾,亘古难题。
有不少男性都面临过,“老妈和老婆跳进水里,先救谁”的灵魂拷问?
年轻人是真的和老年人相处不好吗?最近看到网上掀起一波风潮:这届年轻人最新流行的旅游方式,是报老年旅行团。
【资料图】
网友说了自己跟老年团的亲身经历,表示,下次还要报“夕阳红”旅游团。底下评论区的小伙伴们,想必是感同身受:
“抢着帮你拍照,吃饭怕你不够,帮他们搞个订单弄个手机恨不得把你夸上天。”
“跟了老年团后,我的作息习惯都变好了,每天神清气爽的。”
“旅行团的阿姨把原价400的直接砍成200,各种推销强势拒绝,全程不用我开口,绝了!”
“我参团结束,和几个玩的好的老人成了忘年交。后来一直有联系,她们争着把孙女介绍给我,结果还真的解决了我单身的问题……”
你看,是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有代沟,无法相处而引起的婆媳矛盾吗?很多时候并不是,只是我们给自己的定位和角度不同罢了。
很多人就是这样,可以对陌生人亲切仁慈,却对自己亲近的人要求过高,索取过多。
案例一,三年无话,婆婆服软
安徽的周大妈看到儿子结婚,喜极而泣。儿子成家立业,终于圆了自己的心愿。
周大妈在村子里给儿子置办的婚房就在自己家隔壁,她认为两个小年轻刚组成家庭,一定不懂得如何把生活经营好。
就经常去儿子家看望,周大妈本人也是心直口快的性格,有什么觉得不妥的地方便直接讲了出来。
两代人、两个家庭的融合,观念、生活习惯不一致都很正常。可是,周大妈总是让儿媳妇要听她的。
儿媳妇最初还挺恭顺的,可是日子久了谁也受不住。婆媳俩之间的矛盾渐渐的浮出水面,周大妈的儿子就开始受夹板气。
日积月累,两个人终于大吵一架,翻了脸。之后就闹起冷战来,谁也不肯服软,这一闹竟然闹了三年。
儿媳妇是个硬茬,愣是让周大妈的儿子连续三年没能带着孩子回家过年。今年,周大妈终于撑不住了,决定先向儿媳低头,否则见孙子一面太难。
于是,周大妈端着一屉刚包好的饺子来到儿子家。大门敞着,周大妈从窗户里看到儿媳在家,思来想去到底抹不开脸,就把饺子放在了院子里,又放上三千块钱,悄悄放在了儿媳家的院子里。
案例二:三年无话,儿媳让步
山东的这对婆媳一样,大矛盾没有,小矛盾不断。早年间,因生活琐事闹得婆媳谁也不搭理谁。
从那以后,家里的气氛就一直处于紧张、压抑的状态。本来儿子、儿媳感情很好,这下两个人也总是别别扭扭的。
儿子也在中间劝说过,可以媳妇说是婆婆先不搭理自己的。儿子又去劝自己的妈妈,结果这婆婆也是倔脾气。
儿媳再也不登婆家的门,儿子只能一个人去看父母。夫妻间日子照样过,但彼此的心中,却都埋下了一根刺,也不如之前那样亲密无间了。
后来,儿媳看丈夫每天唉声叹气,打不起精神,和自己总是欲言又止。心疼占胜了隔阂,儿媳在婆婆过生日的那一天,拿着一千块钱现金和一块猪肉去了婆婆家。
儿媳进门就叫了一声“妈”,正在厨房烧火做饭的婆婆回头看到儿媳,愣了一下。
儿媳把肉和钱递给婆婆,老人接过钱和肉的同时,一把拉住儿媳的手老泪横流。三年来的矛盾和怨气,在这一刻都化解了。
婆媳和解后,老公也终于放下了心里的大石头,仿佛恢复了往日的活力。对妻子、对家庭也更好、更用心了。
起心动念一瞬间。一念起,万物皆生;一念灭,寂静无声。
很多时候,婆媳矛盾并不是有多大的是非对错。两个人是和是分,就在一念之间。
俗话说,家和万事兴,一家人斗气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。
面子,在一个家庭里并不是最重要的。两个人只要都有心,都能作出和解的姿态,都想为了这个家好,问题自然就解决了。
就像上文中的两个案例,一屉饺子、一声“妈”就能换回对方的心,换回家和万事兴,难道不值么?
对于婆媳之间的相处,就两点:
第一,别把婆婆/儿媳和自己的妈妈/女儿作比较;第二,两个人之间维持适合的间距是良药。
人生匆匆几十年,凡事别太较真。原则性问题不退让,小事就留给双方一个出口。生活中的琐碎太多,清官难断家务事,想家务事事事明了,谁都累。
对于前面两个案例中的“破冰”方式,你更赞同哪一种呢?
-END-
世界那么大,感谢你,可以看到我!
【文|唯唯安:笔有温度、为情发声,一个热爱文字的不典型写作者,邀请你共同感知生活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