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随笔】谈棒球 讯息

哔哩哔哩   2023-03-08 19:53:11


(资料图)

我关注棒球这项运动的起因是动画《棒球英豪》,去年在苦思冥想小说剧情时,为了让自己转换一下脑筋特意去看的。抛开动画中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音乐的运用,我来以我浅薄的棒球知识斗胆谈一谈我对棒球的看法。

单纯从棒球的角度来看,《棒球英豪》讲的是明青学园上杉达也逐渐成长成王牌投手的故事。而对手,同时也是情敌的新田明男则是一位强力的击球手,作为三垒手的守备更是无懈可击。我在毫不理解棒球规则时理所当然的以为所谓的“ACE”应该是击球手才对,毕竟在球场上响起响亮而清脆的击打声是那么心旷神怡,而棒球被收入捕手的手套中的那沉闷声音实在是无趣。所以当我发现上杉兄弟都是投手时很是吃惊。

我家附近正好有一座标准棒球场,这在澳洲似乎也不算多见。每周末那里都会有训练或比赛。看完动画的一段时间内我经常去球场观赛,有打软球的初中生,有以强身健体为主的业余者,也有本地的职业选手。我发现一件奇怪的事:不论是职业还是非职业,他们的投手似乎并没有动画中那种精准的控球,坏球看得都腻了才会出一两个好球,保送更是家常便饭。他们对于投手的运用更多的是战术层面上的。譬如刚才说的本地的职业队,他们队中有一位矮小的印度投手,他的球速极快,几乎都要赶上国家队了,但我从没见他投过好球。教练会安排他在被动的情况下上场,宁愿保送也不让对方击出一球。

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样一次职业队的友谊赛,当时本地球队落后一分,已经进了第九局,上半场教练让印度投手上场,极快的坏球一连保送三人,对方击球手的神经都放松下来,等候区甚至传来鼓掌声。但此时教练突然换人,主力投手将对方击球手的节奏完全打乱,接连三振,最后对方只能止步于三垒。

也就是这一场比赛,第九局下半场本地队扳回一分。进入延长赛,上半场对方没有得分,但下半场最后一个球对方防守失误,二垒跑者直接跑进本垒。当时整个等候区就像是炸开一般爆发出欢呼,而我更是发出自踏入社会以来第一次发自内心的欢呼。就是在那时,我终于明白了棒球这项运动的特别之处。

但仔细想想,之后的女篮或者世界杯,欣赏它们的方式其实都属于“得分型”,像我这种外行只会关注进攻选手,最多再称赞一句“沙特的门将真牛逼”,“权田修一神之20秒”之类的话来,后卫的表现似乎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,好像他们守住了是理所当然,没守住却是对方进攻队员真厉害,既不会夸奖也不会谩骂。这种对防守队员的漠不关心是业余人之所以为业余的原因。

可惜,世间多的是业余人,防守队员的名气永远没有进攻队员的响,这发生在几乎所有团体运动之中。

但棒球却不一样,又或者说根据文化差异而变得不一样。如果在日本(我不知道韩国是不是也这样),棒球的重中之重是投手,他们的教练想的更多的似乎是如何封住敌人的进攻。而在西方就正好相反,他们更重进攻,哪怕打成十七比十八也无所谓(我不知道规则上来说会不会有这样夸张的比分),总而言之,他们就是喜欢听那一声响。

仔细想想,这似乎与民族性有点关系,大和民族的谦逊让他们尽量避免出错,美利坚人喜欢英雄所以更加讲究个人的得分,当然,澳洲人深受美国老大哥的影响,自然也更偏向进攻。或许这可以放在任何运动上,西方人谁拿了冠军总要“暴言”几句,万一一不小心输了比赛,这“暴言”非得煽动起全国人乃至整个西方的愤慨不可。像日本运动员那种“今后也会更加努力”、“感谢各位支持”或者“辜负了全国人民的期待”、“非常抱歉”之类的话似乎从不存在于他们的脑海中,他们只想逞一时之快,就算事后打脸也不需要负任何责任。而日本人的谦逊又过于内敛,他们极为讲究团队。忘了是哪一位,卡塔尔世界杯八强赛,日本队在对阵克罗地亚时,一位中锋带球进了防守薄弱的禁区,可非得等前锋以及对方的防守就位传球,错失了大好机会。当时我看得急得不行:那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打门呢!后来澳洲本地的解说也讲:他完全可以让自己成为英雄。结果是日本点球输给了克罗地亚。打败了德国与西班牙,却再一次止步16强,离他们的梦想又差了一步。我不知道最后那位球员究竟是会懊恼自己没有打门,还是会觉得“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”。

说回棒球,我很少听说华人打棒球的,我很好奇如果我国棒球能够如日本美国那般蓬勃发展,在公园里玩棒球游戏的孩子们会更愿意当一个投手还是打击手呢?可转而想想日本人的高中棒球锦标赛,也就是所谓的“甲子园大赛”已经搞了一百多年,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这辈子都等不到验证啦。